vendredi 28 juillet 2006

帶桌巾與啤酒到法國

          今天賈克全家要一起出動囉,

         要去看剛到法國諾曼第地區定居的小妹

         法國與比利時都是文化相近的國家
         帶什麼東西當禮物呢?

         在無名的好友莉莉給我出點子
         下面是我的準備工作:
         我先以便宜T-shirt為試驗
         將照片燙貼在衣服上,
         雖然成功,但是怎麼顏色變那麼綠呢?

               好玩的是,莉莉又在網路上大叫我了!
               她說:一定是墨汁有個顏色快沒了,檢查一下!

               說時遲,那時快,
               就在莉莉在網路上叫我的時候
               我的印表機也叫我了!
               告訴我57號沒墨汁了
               於是我趕快去換新的57號,
               順便也把58號也換了
               果然印出來的照片不再是那麼綠了

              但是,我不想送T-shirt
              去買了塊白布
              請對面鄰居瑪特老媽幫我剪成四小方塊
              並且車邊


               回家做成三個小桌巾
               第四塊布留起來備用
               這是送給瑪特媽媽的,主圖是復活節我在她家拍的餐桌圖↓


          這是準備下星期去西班牙送給另一位老媽媽的,
                主圖用的是布魯塞爾薰衣草↓

        這塊呢?就是今天我要帶去諾曼第給小妹的,
                        主圖用的是婆婆家的屋前前景↓

                  好了,我這部份的禮物準備好了。

                  賈克他則去買了比利時啤酒,
                  要送給小妹的法國男友
                  這麼大,又像杯子的啤酒瓶,還不常見哩↓

               將這大瓶轉成正面,
               可惜紅帶子貼在瓶面上,
               我不敢拆開,所以看不到啤酒全名↓

                     好了,我們要出發了,
                     從布魯塞爾開車到那裡,
                     預計六、七個小時,
                     呵,
                     要去和公婆、小姑、小弟、弟媳度長週末了~~~

回應
2006-08-17 16:25:41fannhy 
To 螞蟻
有空再來喝比利時啤酒喲^^
2006-08-11 09:14:06螞蟻 前往螞蟻的日誌
哈哈,我喜歡這些禮物,頗具巧思。炎炎夏日,特別想念比利時啤酒ㄋㄟ。
2006-08-02 07:39:58fannhy 
To muggle:謝謝妳啦^^

To 擺渡紅塵:好啦,希望我的傻瓜相機爭氣一點,呵

To 熱氣球:還沒印在有顏色的布料過呢,等有空些,再來試試看^^
2006-08-01 12:40:00熱氣球

耶~這像是轉印貼紙一樣!

真的是很貼心的禮物^^,不曉得印在其他顏色的布料上是否清楚呢?

哇!好棒喔~~~
祝你假期愉快!
再多帶些美美的相片回來喔!
2006-07-30 10:55:38muggle 前往muggle的日誌

漂亮又有創意呢!

Bonnes vacances!
第一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最後頁 

lundi 24 juillet 2006

自由的里程碑 ﹝歷史諾曼第 完結篇﹞

   ↓法國於二次大戰被美軍解救的第一個村莊Sainte-Mere-Eglise

          美軍降落的時候,有一位士兵的降落傘被教堂的屋頂勾住,
          
今天,小村將一個模型傘兵掛在這個教堂原處,以示紀念,
          
看了令人無限心酸
     

       194466二次大戰其間,
       以英美為主的盟軍,
       於凌晨在法國諾曼第登陸,
       是盟軍解救被德國佔領的歐洲的開端。

       當時美軍以降落傘降落諾曼第的第一個地方
       是法國名稱聖母教堂Sainte-Mere-Eglise的小鄉村。
       從此地一直到1945年才為盟軍解救的比利時村莊巴斯通Bastogne
       一路上法國於戰後設立了所謂的「自由的路碑」,
       以緬懷當時美軍在解救歐洲大陸時所經過的漫長又艱辛的道路。

       這條全長1146公里的道路
       正是當時美國巴頓將軍率領的第三部隊所走過的地方;
       從登陸的諾曼第海灘開始,
       一路打開當時為德軍佔領的聖羅、雷恩、安吉爾等法國村莊,
       一直到比利時境地。

       戰後,
       法國官員吉德拉發斯烈Guy de la Vasselais提議在這條巴頓將軍率領走過的路上,
       每一公里就設立一個路碑,
       以感念美軍解救之恩。

       法國雕刻家法郎索科耶於是開始設計了石製路碑,
       每個重122公斤
       高122公尺
       以白色為主色,
       上面刻有形同紐約自由女神所持的自由火把。
       路碑最底下部份刻有象徵海浪的條紋,
       表示這些自由救星是渡海過來的。
       而路碑最上部份刻了48顆星,以象徵美國國旗。
       最後,火把上刻的字母A則是巴頓的第三部隊的標識。

       當時法國並立刻成立了一個“自由之路國家委員會”,
       以匯集大半來自民間的資金。
       1947917,自由之路上所有的路碑設立完成,
       開幕典禮在方登布露Fontainebleau 地方舉行,
       由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代表老兵,
       以及美國大使杰佛遜加發共同舉行。

                ↓諾曼第的自由路碑
     
                                                
                                                
﹝全文完﹞

   原文於民國8367612連載於自立早報大地副刊。
   2006
7月稍作修改 於布魯塞爾

     此系列小文主要參考資料:
       Le Point, 5 mars 1994
       LExpress, 29 avril  5 mai 1994
       Le Nouvel Observateur, du 6 au 12 janvier 1994
       AFP 1994 4
月期間的外電報導


The Immigrant-Love Theme from the Godfather III, music composed by Nino Rota and Carmine Coppola

回應
2006-07-28 12:54:56fannhy 
To Kaylen:不好意思哩,謝謝你嘉勉
2006-07-25 16:49:26kaylen
fannhy好利害,枯燥的歷史事件也能說的如此有趣,沒想到還登過報紙呢?



第一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最後頁 

世界第一個人造軍事重輪停泊港 ﹝歷史諾曼第 之五﹞

   ↓遺留在小村Arromanches沿海的水泥沉箱

  

       法國諾曼第西北邊的一個臨海小村
       阿洪孟須Arromanches
       並未具有天然的停泊場,
       然而卻在19447191119四個月之間,
       成為一個停泊船噸數極重的港口。

       早在1942年,
       盟軍的聯合行動領隊兼英國副海軍上將芒巴頓伯爵
       他就斷定建立人工海港
       是決定盟軍登陸歐洲軍事行動成功的最大要素。

       事實上,
       盟軍登陸諾曼第整個行動成功的要訣之一,
       就在於能以最快速度運輸好幾百噸物資軍需
       去支援早先於66清晨已經登陸的兄弟們。

       因此,在缺乏天然海港之下,
       盟軍參謀部依照英國丘吉爾的主張,
       決定在法國諾曼第開闢人工港。

       從1943年開始,
       先在英國港建造人工港所需的各項零件,
       諸如大樑、沉箱、橫壩、卸貨碼頭、以及飄浮的走道等。
       這些零件完工之後,
       再送到對岸諾曼第的阿洪孟須
       加以拼湊成為人工港。

       194469
       第一批總重量達六千噸的水泥製沉箱被送到阿洪孟須。
       同年719,盟軍正式使用這個人工港,
       一直到1119,盟軍結束使用它為止,
       四個月之內,每星期都有13萬多噸的軍事物資被運送到這裡卸下,
       才再轉送到各盟軍單位。
       阿洪孟須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重輪軍事停泊港。

       今天,
       人工港的水泥沉箱經過數十年海浪擊,
       已經損毀,
       分散飄浮在沿岸海面。

       阿洪孟須協會有意做重修保護工作,
       但是重造沉箱非常昂貴
       在缺乏經費之下
       重修計劃只好延宕

       阿洪孟須是個只有四百多個居民的小村,
       每年卻迎接了百萬遊客。
       該地的諾曼第登陸博物館每年參訪的遊客絡繹不絕。

       在1994年,紀念諾曼第登陸五十週年的時候,
       英國女皇依莉莎白二世、首相梅爾、以及查理王子都來此參加慶典。

The Godfather (Finale) composed by Nino Rota

dimanche 23 juillet 2006

吉普車與打火機﹝歷史諾曼第 之四﹞

  


       吉普車Jeep和油裝打火機Zippo於二次大戰19446
       隨著美軍橫渡大西洋,
       在法國諾曼第登陸後,
       不久就流傳到全世界,
       到今天這兩種為非常情況設計的東西仍然存在,
       不為時代淘汰。

       第一個吉普原型車於19401111
       在美國俄亥俄路威利斯造車工廠誕生。
       當初招標細則是要製造出一種像驢子一樣有耐力的車子,
       既輕又堅固,
       可以適用於任何地面,任何用途General Purpose

       源由於這兩個G..P.字發音,
       美國將此新開發的軍用車稱為Jeep吉普,
       最後演變成所有4 X 4的車子,
       不論美製、俄製、或日製的,
       都叫做吉普。
       原始吉普車是這麼大受世人喜愛,
       以致於雖然在19861月停止生產,
       它卻早已成為一般人使用的「大眾車」了。

       油裝打火機於1932年,
       由美國賓州的喬治葛蘭白萊斯戴爾發明。
       靈感來自於一位朋友帶回的澳洲打火機。
       他加以改變形狀,
       成為長方形,
       以便只用一隻手就可以將它打開。
       並且,
       想出一種類似煙囪的薄片,
       圍在火芯四周,
       以避免微風將火吹熄。

       這種打火機外殼是這麼堅固,
       以致有一個可愛傳說,
       說諾曼第的盟軍帶著它襲擊德軍時,
       對方槍彈打到打火機都被彈回,
       因此救了許多盟軍士兵。

      不論這種打火機打火時所產生的油味多強,
      經過戰爭傳說,以及一些美國電影常有的鏡頭美化,
      它愈是成為世人喜愛的用品。

      後註:
      二次大戰時的美國將軍麥克阿瑟,
      也喜歡用這個zippo打火機
      戰後,
      於1949年,在打火機上簽字送給在密蘇里受訓的年輕官兵為紀念。

                                              ﹝待續﹞


Love Theme from the Godfather, nino rota
編輯


samedi 22 juillet 2006

飛馬永在 ﹝歷史諾曼第 之三﹞

    

                                                                                               ﹝明信片﹞

     盟軍登陸諾曼第行動中,

     第一個被解救的村莊是聖母教堂村Sainte-Mere-Eglise
     第一個被解救的屋宇則是諾曼第東側
     貝努市Benouville臨海的飛馬咖啡屋,
     位於其側的飛馬橋Pegasus bridge就是第一個被解救的地方。

     194466凌晨,
     英國第六空降部隊降落法國諾曼第,
     戰退德軍,
     首先得以控制飛馬橋。
     這座建立於1935年的橋樑因此成為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

     飛馬原是英國第六空降部隊的標幟,
     戰後成為該橋的名稱,
     電影“最長的一日”中,
     比爾米蘭在這地方吹風笛Blue bonnets over the border

     但是這座橋經歲月摧殘
     已老銹不堪
     而且長度有限,重貨輪不能通過,
     於是,法國在19944月將它換了新橋。

     為了保存飛馬橋的意義,
     新橋除了比較長之外,
     其構造形狀完全和老橋一樣。

     無論橋是新是舊,
     對當地人以及老兵而言,
     飛馬永遠不死。

  
                                                                     ﹝明信片﹞
        ↑飛馬橋旁邊的飛馬咖啡屋及解說佈告欄

QUIS SICUT DOMINUS (LARGO) 曲:Vivaldi 唱曲人:Karina Gauvin

vendredi 21 juillet 2006

歷史之旅 ﹝歷史諾曼第 之一﹞

   

        二次大戰中,德軍佔據法國等歐洲大陸。
        194466凌晨,
        以英美加為主的盟軍偷偷登上了法國西北的諾曼第海灘,
        才使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了轉機,最後德軍投降,
        盟軍解救了歐陸,和平重生,
        對整個世界而言,極富歷史意義。

        從諾曼第海灘東側英軍首先登陸貝努市Benouville飛馬橋
        沿著海岸直到西側美軍首先降落之處,亦即聖母教堂村,
        這中間共有三十幾個重要地點,
        都是194466盟軍登陸之後,
        到同年9月期間和德軍相戰的重要戰場;
        戰後,法國在這些地方
        設立了許多紀念博物館、石碑等,以示感激盟軍解救之恩。

        每年到這些歷史遺跡遊玩的人數以萬計,
        帶給這些地方城鎮不少的觀光收入;
        例如法國第一個被解救的小鄉村聖母教堂村,
        以及世界第一個人工重貨輪停泊港阿洪孟須
        每年六月期間吸引無數觀光客,成為這兩小村主要收入來源。

        根據統計,大約百分之五十來諾曼第海灘觀光的人都為法國本國人,
        英國人次之,比利時和美國分列第三、四位。

        在194466
        總計十五萬六千名盟軍登陸的那天,有一萬人戰死或受傷。
        到同年8月底,整個諾曼第戰役,共造成了盟軍21萬死傷,
        其中37千多人死亡美軍21千人,英軍和加拿大共16千人

        大部份的觀光客屬退役老兵和那些戰死官兵的家屬;
        他們特別拜訪的地方尤以在奧哈海灘埋了9386美軍屍體為主。
        曾經是墓地管理人的美國政府官員雷佛說:“我們接待每位家屬,
        帶領他們到死去親人墓前,如果他們想訴說悲傷,我們就靜聽,
        如果他們不想說話,我們也尊重他們的沉默。”

        1994
年,諾曼第登陸五十週年的時候,
        法國政府曾決定撥款75百萬法郎,
        如以當時幣值換算,大約台幣三億,
        以這些款項來重新充實諾曼第各地博物館,
        以提供更多東西給來此參觀的遊覽者,
        讓諾曼第之旅成為歷史之旅。

        法國政府特別鼓勵年輕的一代來諾曼第遊,
        希望他們能記住這個歷史戰役。
        在諾曼第東側的坎恩市Caen
        其有名的紀念館每年大約35萬參觀者中,
        有三分之一是由老師帶領的小學生。

        然而,不論來諾曼第遊的人是老是少,
        即使時光流逝了那麼久,
        來到歷史戰場的人,所受的感動都是一樣深刻。
        看到一則報導,說有一位9歲的英國小學生在美軍墓地參觀簽名簿裡,
        竟寫出這樣真摯的句子:我真怕相機聲會驚醒墳墓裡的士兵。
        諾曼第永遠令人沉思,
        令人感動。
    
       ↓德軍遺留在諾曼第海灘的防守堡壘
   


     ↓紀念英勇盟軍的海灘堡壘碑
 
 


   ﹝原文刊載於自立早報,民國8367日至6月12日大地副刊連載。
       2006/7/21修改於布魯塞爾﹞

       此系列小文主要參考資料:
       Le Point, 5 mars 1994
       LExpress, 29 avril  5 mai 1994
       Le Nouvel Observateur, du 6 au 12 janvier 1994
       AFP 1994 4
月期間的外電報導

SIT NOMEN DOMINI (LARGO) 曲:Vivaldi 唱曲者:Karina Gauvin

諾曼第調解和平的象徵 ﹝歷史諾曼第 之二﹞

  

      19446月盟軍登陸諾曼第之後,
      和德軍一連串戰鬥殘酷的見證是
      如今仍散佈在諾曼第各地的軍墳場。
      數十年來,許多遊客不斷湧來參觀,
      在戰後的今天,
      這些軍墳場成為人類調解和平的象徵。

      德軍在諾曼第最大的墳場在砍布Le Cambe
      共埋葬了兩萬一千多位德軍屍體。
      據墳場統計,每年約有十萬人來此地參觀,
      其中只有四分之一是德國人。
      負責人表示:“大家都知道,這些德軍五分之四都未滿二十歲,
      這些少年其實並不都是納粹主義份子。”

      德軍其它六個在諾曼第的墳場,
      總共埋葬了七萬五千人。
      都是灰暗設計;顏色黑暗的十字架。
      讓人沉思戰爭的可怕。

      相反的,
      在諾曼第可爾市Colleville-sur mer埋了九千三百八十六人的
      美軍最大墳場則被佈置得明朗莊嚴,
      旨在光耀這批戰死的歐陸恩人。

      九千多個全白的十字架豎立在七十公頃的綠色草坪上,
      這塊臨海幽靜的地方是法國政府提供給美國的,
      除了十字架墳場之外,
      還有紀念柱廊,
      以及寫著一千五百五十七個失蹤美軍的名字的懷念花園,
      這裏的一切散發一種悲慘氣氛,
      同時又像在歌頌死去的歐洲恩人,

      無論是那一方的戰後墳場,
      都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調解以及和平。

          ↓莊嚴肅穆的諾曼第美軍墳場
   

Totò E Alfredo

編輯

回應
2006-07-24 17:52:42fannhy 
To QQ:謝謝,謝謝,也祝妳夏天涼快喔^^
2006-07-23 01:00:13QQ 

fannhy:

最近好嗎!來問聲好!

第一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最後頁